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《戴妈妈》中“秉烛游行”的多重涵义

来源:现代测绘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8-2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格洛丽亚·内勒作为20世纪美国非裔女作家的杰出代表,创作了多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,其中1988年问世的《戴妈妈》是她更为复杂、微妙和成熟的作品。国内研究者多从魔幻现实主义

格洛丽亚·内勒作为20世纪美国非裔女作家的杰出代表,创作了多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,其中1988年问世的《戴妈妈》是她更为复杂、微妙和成熟的作品。国内研究者多从魔幻现实主义、乌托邦思想、互文性、女性主义等宏观方面展开论述,很少有人对小说中“秉烛游行”这一特定情节从微观的层面进行解读。本文选取小说中“秉烛游行”的部分加以细读,同时综合作品其他部分的相关内容,来探察柳泉镇的黑人们“秉烛游行”的多重涵义,包括祖先崇拜、超越奴役、传统与现代的交汇。通过分析,笔者希望为《戴妈妈》中“秉烛游行”的理解与阐释提供更多可能。

一、祖先崇拜

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一贯重视神话、传说和民俗的运用,《戴妈妈》也不例外。作者通过对柳泉镇上“秉烛游行”活动的描绘,揭示了黑人族群祖先崇拜的情结和身份认同的渴求。“秉烛游行”是柳泉镇一年一度的盛事,每到12月22日的夜晚,居住在柳泉这个小岛上的人们倾巢出动,纷纷涌至街头,互赠礼物,互致问候。礼物通常是土地收获所得,或是自己手工制作的饼干、姜茶之类。但凡礼物,授者欣然,受者更加视作恩典。在游行之前,人们会热情地说“随我来,秉烛游行吧”[1]。在礼物交换之后,人们会轻声道别“前行吧,带着灯火”[2]。

米兰达在第一个场景里以85岁的高龄向人们展示了睿智、果敢与慈爱。游行中,她历数三代人对“秉烛游行”的不同记忆:自己年轻时,父亲约翰年轻时,祖父约拿年轻时。米兰达年轻时,人们环游并留下所需之物后会在大路上汇合,手挽着手哼唱古老的歌谣,然后一束束烛光串联在一起,越过小岛东边的树林直达海边的悬崖,人们纷纷举起蜡烛,面向东方念念有词:“前行吧,伟大的母亲,带着灯火,前行吧。”[3]

“秉烛游行”是一种代际的传承,人们朝圣般的心情始终存在,在戴家人中尤其如此。米兰达相信:柳泉镇上的年轻一代尽管抱怨这里为什么单单有“秉烛游行”却没有圣诞节,人们还是会把它代代相传,游行不止,1823这个年份更加不会被遗忘。“秉烛游行”这种仪式感所体现的正是黑人对祖先亡灵的崇拜。莫里森指出:“如果人们漠视或弃绝祖先,他将注定毁灭。”[4]黑人的祖先崇拜有着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普遍意义。在黑人文学作品中,祖先崇拜不仅赋予后代精神力量,延续种族文化,还起着推动故事发展、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。

二、超越奴役

1985年的秉烛游行发生在乔治去世之后,这是《戴妈妈》中关于“秉烛游行”的第二场记录。在这里,小说不仅提到了戴家族的女性缔造者,而且通过米兰达之口追忆了祖父约拿关于“秉烛游行”的描述,从而使一位极具历史感的男性浮出水面,开启米兰达记忆闸门的人正是死去不久的乔治。

约拿年轻时,秉烛游行的版本是这样的:游行与烛火无关,而是为了纪念一个男人心中所点燃的光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抬眼凝望天上的繁星,他们相信那里是他的灵魂所在,那里是他们所知道的最崇高的地方。他给了所有奴隶自由,除了她,因为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奴隶。她出于自己的意愿所给予的,她都收走了。可以推断,这位传奇女性就是小说开篇卖身契上的萨菲拉,而那位和萨菲拉一样极具历史感的男性就是韦德。

萨菲拉在1819年被卖到了奴隶主韦德家中,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于萨菲拉拒绝被奴役。虽然卖身为奴,但她能够胜任接生和护理的工作,有着神奇的、巫术般的超能力。她在给韦德生下7个儿子后,萨菲拉于1823年成功说服了丈夫,使他解放了柳泉镇上的所有奴隶,并立下契约把岛上的土地分给了这些奴隶。萨菲拉说服丈夫之后还杀死了他。这种决绝带着鲜明的反抗和叛逆的精神,一改黑人女性懦弱、隐忍的悲惨处境。如果说萨菲拉在肉体上曾经隶属于韦德,那么她的心灵是独立的,她的智慧、勇气使她超越了奴役,获得了永恒的自由。

米兰达作为小说中最年长、最具领导力、最谙熟家族轶事、最热爱传统也最开放的戴家人,一生没有结婚生子,但她天生一双通天巧手,擅长接生,成为岛上人们公认的“戴妈妈”。米兰达在第二场“秉烛游行”中饱含深情的怀念了乔治,并通过祖父约拿追忆了那位解放黑人的奴隶主——韦德。乔治是白人堆里长大的黑人,他在纽约接受的教育、成长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外黑内白的人。韦德与乔治象征着白人世界的逻辑和审美。韦德娶了后来成为戴家创始者的萨菲拉,而乔治则与戴家最年轻一辈的女性可可结了婚。在米兰达看来,韦德和乔治都深爱自己的妻子,都不肯让妻子离开自己,也都因为妻子丢掉了性命。从最早的韦德、萨菲拉,到后来的乔治、可可,黑与白之间的矛盾、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冲突始终存在,黑人女性一直在寻求自我、争取独立,拒绝成为男性的附属品,而她们最终都完成了夙愿。萨菲拉开天辟地,米兰达德高望重,可可自强不息,正如玛利亚.斯图尔特在一次演讲中疾呼的那样:“非洲的女儿们,觉醒!起来!不再沉睡,展现你们自己,对世界展示你们具有高贵的、崇高的能力。”[5]

文章来源:《现代测绘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chzz.cn/qikandaodu/2020/0828/431.html



上一篇:从《上元灯》看施蛰存对都市现代性格的离心倾
下一篇: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应用探究

现代测绘投稿 | 现代测绘编辑部| 现代测绘版面费 | 现代测绘论文发表 | 现代测绘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现代测绘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